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 甘肃如何破局
来源:中国甘肃网 内容分类: 行业资讯 2022-02-11

随着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和三孩政策效应的不断释放,家庭养老、护理、育婴、烹饪、保洁等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也持续增长。家政服务这一行业既满足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也满足了城市家庭育儿养老的现实需要。

1月21日,甘肃省发布了家政行业2项地方标准和5项团体标准,新标准将有力推动甘肃家政服务业向标准化、规范化、职业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关爱一老一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截至2020年底,全省常住人口为2501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1306万人,占52.23%。按照1个城镇家庭3口人,每10个城镇家庭需要1名家政服务人员测算,全省家政服务人员需求约为43万人。目前,甘肃省家政服务人员约为13万人,市场缺口达30万人,家政服务业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市场前景远大。

省商务厅副厅长张永洪介绍:“随着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和三孩政策效应不断释放,家庭养老、护理、育婴、烹饪、保洁等多层次、多元化服务需求持续增长。”

“但是,我省家政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低,还存在着找人难和小散弱等现实问题,持续推进家政服务提质扩容非常重要。”张永洪如实说,加快制定全省家政服务行业地方标准,建立健全家政服务行业信用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家政服务业发展环境刻不容缓。而此次甘肃省发布的家政行业新标准,将有力推动甘肃家政服务业向标准化、规范化、职业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省商务厅将支持家政服务业与餐饮、养老、育幼、物业等业态融合发展,引导企业根据城市消费需求,优先发展针对“一老一小”等急需的家政服务,拓展营养配餐等中高端服务,发展社区服务、养老驿站、月子中心等多种体验场所,推动家政企业进社区。发挥家政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优势,鼓励城乡低收入人员接受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增收。

“陇原妹”出门闯市场

多年来,省妇联把“陇原妹”劳务输转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铁杆庄稼”培育。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把“陇原妹”家政培训输转作为“巾帼脱贫行动”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培训输转补助标准,由2019年以前的省内省外人均补助1500元,提高到2020年的省外每人补贴2500元,省内每人补贴2000元,培训输转人数也随之逐年增加,从2019年的3000人到2020年的9220人。

“‘陇原妹’家政服务是妇联的传统工作品牌,在全国、全省的知名度美誉度很高,品牌影响力较大。”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方介绍,“陇原妹”家政服务在全省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甘肃省探索出了集中培训+平台输转+入户服务+权益维护的“陇原妹”培训输转新模式。尤其2009年以来,向北京、天津地区输转“陇原妹”家政人员,打响了甘肃家政“陇原妹”品牌,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注册。

“随着项目实施和发展,第一代‘陇原妹’大多进入了老年,新成长起来的‘陇原妹’有年龄上的优势,但同时也有照顾老人和孩子的新困难。”王方介绍,加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调整,一部分妇女选择就地就近就业。“陇原妹”家政培训输转工作面临着全新挑战。王方介绍,甘肃省将有效实施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陇原妹”培训输转工作。把“陇原妹”家政培训输转列入乡村振兴项目库,培育命名“最美家政人”,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

保障家政服务市场安全

据统计,甘肃省目前有家政服务企业1100余家,从业人员约为12.6万人。全省家庭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中,以女性居多,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7%,男性从业者占23%。

“家政服务业比较特殊,它的特点是从业人员需要进入老百姓的住所里,这就有一个安全的问题。”张永洪说。

家政服务员信用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保姆毒害老人、纵火案件、伤害儿童、偷盗雇主财务现象时有发生,失信问题已成为家政服务业短板。而且,家政服务业、家政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在利益受到侵害时维权困难。

张永洪介绍,可以借鉴一下外省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山东省家政服务行业协会就成立了家政服务仲裁中心,为消费者、企业和家政服务员提供公平、公正的纠纷处理服务。上海市依托家政服务平台,发放家政服务居家上门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甘肃省将进一步完善家政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目前,全省90%以上的家政服务人员已经在商务部信用信息平台上实现录入,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争取做到全省家政服务企业及人员信用录入全覆盖。同时,甘肃省将探索成立家政服务仲裁中心,探索家政服务居家上门证的发放使用,发挥家政服务信用体系建设对规范市场、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马如娟

主办单位:陕西省商务厅
  • 3
  • 0
  • 8
  • 9
  • 4
  • 4
  • 0